《穿到民国好好学习》作者:老实头儿的春天

文案

有人说怀念民国范儿,穿到民国的女主,诅咒他亲自穿过来:
女孩儿念书就念《女儿经》,重男轻女要你命;
卫生条件是渣渣,擦屁股还用木片砖头、土坷垃;
近亲结婚、裹小脚儿,这都是小事情;
关键是瘟疫横行,总有一款传染病会拥抱你,躲过了它躲不过它;
……

……
穿到二十世纪初的农村,生活条件太原始,棍棒教育是家风,离家出走是幻想,还奋斗个啥,还好土财主家还有余粮,吃吃喝喝混一辈子算鸟^

啥,不把女孩儿当人?!还要早点定亲?!还要裹一双臭烘烘的小脚?订亲的人还想贪她嫁妆?
咸鱼拍桌子大怒,欺人太甚!

为了摆脱早婚早育,早死早托生的命运,咸鱼拿笔望天,只有好好学习这一条不归路了……

阅读指路牌:1.前期主要搞学习,男主出现稍晚。
2.女主内心戏多,个性精黑野,不定时沙雕人设。

书评查看

正文

地处华北的禹州省永陵市,有一个人口不多的睢县,以出产有名的睢县毛笔,在整个中国都小有名气。
  
  现在,民国已经十四年,那些大城市里,洋人办了许多教会学校,连中国人自己办的各类新式学校,都如雨后春笋一样,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。
  
  在大城市里,小孩子去新式学堂,已成为一种潮流。
  
  但一个旧的时代,毕竟不是你大喊一声:“我要消灭你,你快灭亡吧。”
  
  它就那么听话地,被消灭,被灭亡了。
  
  睢县西南方向,有个近两百户人家的大庄村,隶属东桥镇,因最开始的时候,先是杜氏先祖在此扎根繁衍,此村就叫杜家庄。
  
  后来,陆续很多外姓,迁来这里落地生根,人口渐渐比杜姓还多,也没改掉杜家庄这个名字。
  
  杜家庄中有一条玉带河,玉带河以南主要是杜姓人居住,以北就是许多杂姓了。
  
  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庄,对外面文明车轮的响声,好像没有听得太真切,人们还是按照旧的方式生活着,而且看起来,过得还不赖。
  
  庄上的杜氏子弟历来读书,不管做官不做官,杜氏子弟向来以书香门第自居的。
  
  坐落在南村的杜氏祠堂里,还专门辟出了三间屋子,作为课堂,请来族中博学长者,专门在此教育族中子弟。
  
  现在,这族学里的学生少了一些,但小孩子朗朗的读书声,在四下里地清脆地回荡着,倒也显得生气勃勃。
  
  屋北头孔子像下面,一张藤椅子上,坐着一位穿黑绸棉袍的老先生,头上戴着黑色的瓜皮帽,鼻梁上还挂了一副老花镜子。
  
  这位是族学里负总责的九先生,他是杜氏族里公推的最有学问的夫子,早年间中过秀才的,因此很得族中老少的敬重。
  
  这里的族学,可不是按学习程度分班念书的。
  
  十来个学生里,既有七八岁的蒙童(才开始读书识字的儿童),才在念三百千、神童诗一类入门的书。
  
  也有十岁出头,正在啃四书五经中的入门篇《论语》《诗经》之类的。
  
  也有十四五岁的男孩子,四书五经通了大半,还在这里继续深造国学。
  
  总之,族学里的学生程度不一,唯一的老师九先生是一对一或一对二地教导学生。
  
  每个人学生轮流着,拿着自己的课本上去,听先生讲几页的生书。
  
  先生给一个人讲书时,其余人背诵的背诵,书写的书写,都有事情干,当然也少不了偷懒的。
  
  在这一群小男孩儿里,有一个半大不小的女孩子,生得细瘦单薄,万绿丛中一点红,也是特别的一道风景线。
  
  这一会儿轮到她听新书去了,她就抱着一本书,离开座位也到九先生跟前。
  
  九先生拿着教棍,指着书上的某一行,吩咐这女孩儿,从那里开始念。
  
  那女孩子就捧着书,朗声念了起来:
  升斗上,要公平,买物件,莫亏人,夫君怒,说比论,好言劝,解愁闷。
  夫骂人,莫齐逞,或不是,陪小心,纵怀憾,看你情,祸自消,福自生。
  ……
  然后,那位九先生,就摇头晃脑,慢悠悠地给这女孩儿解释意思。
  
  解释完了,又谆谆地教导,说女孩子,要守好女孩子的本份,多在女孩的分内事上用心,读书识字倒是不大要紧……
  
  这女孩子恭敬地听着,听先生讲完今天的《女儿经》,表情很温驯地退下来了,老老实实地回到座位。
  
  然后,就开始朗读今天学的内容。
  
  这女孩子名叫杜珍卿,祖母、母亲都早逝,父亲早年出门,一去杳无音讯,就跟一个老祖父相依为命。
  
  她面上看起来老实,心里却一点不温驯,心里无穷地mmp。
  
  所谓《女儿经》,就是针对女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:
  
  在父母长辈面前,要老实勤快,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……
  到公婆丈夫那里,也要恭敬孝顺,不要嫌贫爱富。
  丈夫病了,软语温存地侍候着,受了责骂自己受着。
  还讲对亲戚怎样,对邻居怎样,blabla……
  
  《女儿经》中这么高标准的女性,根本就是丢弃自我、为男人造福的无敌工具人。
  
  她来到这里□□年,还真见识过这样的女性,真是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——这样的女性,逆来顺受,牺牲自我,也未必受到别人赞美感激,有时候,反倒更能激出人性的恶来。
  
  可恨这《女儿经》,虽说是九先生特意教她学的,她祖父杜太爷,也很赞成她学的。
  
  她祖父杜太爷管教孩子,推行的是棍棒教育。
  
  这些年挨过无数打,她也学乖滑了,若非重大问题,决不跟她祖父杠着来,当然,她也不随便跟师长杠着来。
  
  这《女儿经》学就学了,而且要学得倒背如流,融会贯通,学得叫这些人挑不出毛病来。
  
  珍卿读了一会儿书,见桌上有一个小纸包,打开一看,里面有两块花生糕,黄脆脆的看着就好吃。
  
  珍卿一侧脸儿,看见右面的邻桌上,一个男孩子正拿着书本挡住头,亮闪闪的眼睛看着她。
  
  这是她的好朋友,——杜氏族长的小孙子杜玉琮,跟她是同宗族的亲戚。
  
  这小伙子人特别好,知道珍卿在家没有好饭吃,总是很细心地给她带东西吃。
  
  看九先生正给人讲书,没有看向这里,珍卿拿课本挡着,很快吃了一块花生糕,后面的人,却重重踢了一下她凳子。
  
  珍卿连忙把纸包收起来,回头看了后桌一眼。
  
  她这个后桌,是个胖得像肉山一样的胖子,叫崔胖虎,在族学里招猫逗狗,最惹人厌的一个。
  
  崔胖虎不是本村人,她娘是本村的人,他外祖父一家都在这里。
  
  只因崔胖虎在省城太能惹事,惹了他不该惹的人,因此,他娘就带着他远避到娘家来了。
  
  崔胖虎来了没多久,就成杜家庄一大祸害。到族学来了以后,那更是人厌狗嫌。
  
  珍卿暗里教训他不只一回,这个胖纸就是不长教训,老是来招惹她。
  
  珍卿今天懒得理会他,瞪他一眼就不再搭理他。
  
  接着她就开始背诵《女儿经》,她小时候就背过,现在很容易就背会了。
  
  她一边嘴里背诵着,眼睛却看到窗子外面。
  
  现在才是初春,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。枝头微微有一点新绿,但农村的景象还很寂静、单调。
  
  这杜氏的族学院子里,倒有几棵梅花树,在春天的寒意里独逞艳姿,现出一些新鲜的意味来。
  
  她是四岁那年穿来的,这个身体的妈妈开始教她认字。
  
  妈妈在方块的红纸上,写下工整的楷字,一个个地教她认读。
  
  一年多以后,她已经认了一两千繁体汉字。
  
  可她妈是个病弱的人,在她五岁时就撒手人寰。
  
  可她病得很沉重时,还强撑着给她寻了个国学先生。留下遗言说,珍卿这样伶俐,将来一定要让她读书,做个跟她不一样的人。
  
  亲妈过世之后,亲爹就利索地抛下女儿,背井离乡奔前程去了,这一去七八年光阴,几乎是失去音信了。
  
  她还没守满母孝,她祖父就开始张罗,想给她定下一门亲事。
  
  珍卿奶奶、亲妈皆早逝,在此时人的眼中,她根本没有得到好教养,再加上她自幼病弱,根本没有好人家,愿意为子孙定下她。
  
  杜太爷能寻到的“亲家”,多是冲着她是家中独孙女,想必将来嫁妆非常丰厚,打着是财产的主意。
  
  这种人家,珍卿当然不愿意。
  
  而且,那些来求亲的人家,基本都要求给她裹脚,那她就更不愿意了。
  
  她为了拒婚和抗拒裹脚,眼看跟这杜太爷讲不了理,一开始就豁出去了,把自己塑造成没规矩的野丫头。
  
  总之,小孩子能干的坏事,她全都做尽做绝了,成功获得了“泼皮”“野人”“夜叉”等光荣称号。
  
  如此这般,成功吓走了大票想结亲的人家。
  
  当然,在使用这些方法时,她祖父杜太爷打她,那也真是往死里打的。
  
  这种伤敌一千、自损两千的办法,着实不宜常用。
  
  那么除了嫁人之外,她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?当然是好好念书,将来凭本事吃饭喽。
  
  还算幸运的是,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,女孩子读书,也不是那么另类的事了。
  
  最妙的是,她妈留下遗言叫她念书,而她又是杜太爷膝下的独苗苗,还是有点金贵的。
  
  回想六七岁以后,她学习起来真是疯狂。
  
  那真是头悬梁椎刺股,起五更爬半夜,使出了两辈子吃奶的劲——终得匡先生另眼相看。
  
  因匡先生学问好、见识深,杜太爷对他极为敬重,匡先生说的话,杜太爷多半会听的。
  
  有匡先生开导杜太爷,有时在祖孙俩中间调解矛盾,珍卿这个天外来客,才在杜太爷这个蛮暴土著手下,挺过了这么多个年头。
  
  匡先生是非常博学的人,性格也很温和,他给珍卿启蒙之后,给她通讲了四书,五经也学了大半,穿插学了《孝经》《小学》《唐诗三百首》等等。
  
  反正,学的东西还真是不老少,所有学的知识,匡先生都叫珍卿知晓意思,熟练背诵。
  
  匡先生还手把手地,教她临一些书帖,认真地练习书法,总之,在匡先生的栽培下,她的国学和书法,都很有基础了。
  
  师生两个人,也是惺惺相惜,名为师生,实则情同父女。
  
  可是,去年冬天的时候,匡先生突然跟杜太爷请辞,说他有非常紧要的事,非去办不可,不能再继续教导珍卿。
  
  师生俩在一块儿七年多,匡先生乍一离开,珍卿一直觉得不得劲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